科极网:蘑菇影视理论-城市观察|湖州这一年的“变”与“不变”
【编者按】
湖州,这座长三角地区的中心城市,近年来正以惊人的速度和深度,与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区域紧密接轨、深度融合。在12月20日举行的“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上海)推介会暨上海活动周开幕式上,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发表了一场题为《湖州这一年的“变”与“不变”》的精彩演讲和城市观察。以下为全文。
我是澎湃新闻的刘永钢,非常开心又一次与湖州的朋友们相聚在一起。
去年5月,我有幸赴湖州参加“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资合作洽谈会,并做了一个题为《在澎湃发现湖州》的分享。
这一次,湖州来到了澎湃的总部所在地上海,让我们有机会一起见证“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上海)推介会暨上海活动周开幕式。对澎湃和我个人而言,是一种交往的缘分,更是一种知己的情感。
还记得去年分享的时候,我给大家展示了一张词频图,就是现在PPT上所展示的这张。
我们当时收集了澎湃平台上2020年至2023年三年多时间里发布的关于湖州的原创报道,一共358篇。我们对这358篇原创报道做了词频统计,就得出了大家看到的这张词频图。每一张词频图当然都有其局限性,但能够帮助我们认知趋势和重点。
这一次,我又请澎湃数据新闻的小伙伴帮忙,做了一张去年5月份以来澎湃关于湖州原创报道的词频图,一共156篇。我们又对这些原创报道再一次做了词频统计,得出了一张新的词频图,就是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张。
我们把这两张图比较起来看,就会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发现。直观来说就是,有一些词语非常“坚挺”,有一些词语变“小”了,有一些词语变“大”了,有一些词语新出现了,还一“出生”就非常耀眼。
我们发现,绿色、生态、创新、营商环境、共同富裕这些词语非常坚挺。
我们也发现,有些词语变“大”了,有些词语新出现了。比如高铁,尤其是沪苏湖高铁的词频在这一年里急剧上升。更有一些词语,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的“新质生产力”重要概念首次醒目地出现在了今年的词频图中。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湖州这一年的“变”与“不变”》。
01
首先来说“变”。
这一年多来,“变”的是交通,是湖州作为新的交通枢纽的地位之变。
沪苏湖高铁成了这一年多来长三角地区朋友讨论的一个热词。在澎湃,不光沪苏浙的同事很兴奋,安徽的同事也很兴奋。沪苏湖高铁正式开通后,经由商合杭等高铁线路,湖州成为太湖南岸区域连接沪苏浙皖四省份的关键“节点”,区位优势凸显。
我在这里也提前预告一下,这个月月底,沪苏湖高铁全线正式运营的当天,澎湃新闻24小时直播团队将全程直播这一令人振奋的时刻。与此同时,我们还将推出《进击的城市:湖州篇》直播专题报道,届时大家都可以跟随我们的镜头走进湖州这座已焕然一新的城市。
这一年多来,“变”的是生产力发展路径,是经济增长方式。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全新概念,给我们经济增长的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都提供了根本遵循,那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我们刚才所看到的,“新质生产力”醒目地出现在了2023年5月份以来的词频图中,并且占据了沉甸甸的分量,可见湖州这一年多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谋划了很多,更落实了很多。
正如陈浩书记之前所论述的那样:作为一座充满张力的城市,近年来湖州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半导体及光电等8大新兴产业链加速构建,工业控制技术、道地药材品质保障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先后落地,研发投入强度列全省第3位,先后获评长三角唯一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球唯一的生态文明国际合作示范区。
我们看到,一座致力于新质发展的活力之城正澎湃前行。
这一年多来,“变”的是“一体化”,更是“长三角一体化”。
去年的那张词频图中,“长三角”这三个字非常醒目,说明这一地理词汇已经在新闻报道中深入人心,成为大家描述这一中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区域的固有名词。
但是,我们也看到,“长三角”与“一体化”的“连接”还不够紧密,不够严丝合缝。表现在词频图中的“长三角”略大,“一体化”略小。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去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5周年,也是一体化程度深化、提速的关键之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的词频图中,“长三角”与“一体化”连成了一个词汇,不再是单独的两个词语了,而且显著度持续提升。
今天我们齐聚上海,一起见证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上海)推介会暨上海活动周开幕式,就是一个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深入推进的生动注脚。上海和湖州,这两座本已关系密切的城市,必将因此而更加紧密合作,并融为一体。
02
说完“变”,我们再来说“不变”。
如果今年的词频图和去年的词频图迥异,其实是我比较担心的一件事,说明很多事业我们没有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下去。
显然,我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我们在比较这两张词频图之后就颇为欣慰地看到,很多应该坚守的东西,湖州坚守住了。
这些在两张词频图上一直很“坚挺”的词语包括但不限于绿色、生态、创新、营商环境和共同富裕。
城市的核心是人,最终还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的深刻内涵,也是湖州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源地的底气所在。
来这里之前,我查询了这一年多来和湖州有关的一些数据和荣誉,完全可以佐证我的上述观点。
湖州是浙江省2024年度“幸福母亲河”入选最多的城市;
2024年6月,经过与众多候选城市的激烈竞争,湖州最终当选中国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
在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主办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中,湖州已连续三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湖州是民众“最具幸福感城市”,也是企业家“最具幸福感城市”。
如今的湖州,与企业家“周三见”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为企业“雨中打伞”已经成为一种共识。
湖州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于2022年6月8日启动,它是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也是湖州打造“企业最有感”营商环境的载体抓手。截至目前,全市已联动召开恳谈会906场,参会企业家6742位,收集交办问题8535个,满意率99.61%,创新打造了“人才会客厅”“创业第一见面人”等涉企服务新模式。12月18日的下午,湖州更是首次将第115期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搬到了上海。
去年以来,有170多名“两院”院士、470多家央企和头部民企、30多家头部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走进湖州。
近5年,40多万青年才俊来湖创新创业,青年入乡发展引领了时尚潮流。湖州也成为“青年入乡首选地”。青年入乡并非逃离,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坚守,是对乡村未来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按照行动方案,到 2027年,湖州要集聚返乡入乡青年10万人以上,培育现代“新农人”6万人以上,新增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1000个以上。
了解得越深入,我才发现之前自己对湖州有多“陌生”。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沪苏湖高铁开通在即,未来的一年,总要去一次湖州;不久的将来,总要去投资一次湖州。相信你会不虚此行。
在湖州,我们看见了美丽中国,也看见了一座进击的城市给我们展现出来的未来图景。湖州的未来可期,湖州的“朋友圈”会越来越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