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新报网:青草久久麻豆-2024,你“接”住“抽象”了吗?
今年 B 站选出的年度弹幕是 " 接 ",小红书选出的年度关键词是 " 抽象 "。这不免令人有些错愕,因为早在 2024 年之前," 接 " 这个字就开始在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广泛流行,而 " 抽象 " 作为一种网生亚文化,更是从 B 站的鬼畜二创开始发扬光大。
追根溯源,会发现不论是 " 接 " 还是 " 抽象 ",如今的语义、使用场景都与其诞生伊始发生了流变,并且在进入到不同社区之后与社区的内容风格进行了融合。但融合到最后,结果并不是社区之间差异越来越大,形成社区平台的 " 内容护城河 ",反而是越来越抹平壁垒,让大众产生 " 原来冲的是同一片浪 " 的感觉。
当一个词从大众不自觉使用到被主流语境认可的 " 年度热词 " 的高度,意味着它已经在大众传播中剔除掉相对负面的部分,遗留下有趣的、相对积极的解读空间。而追溯这些词的词义流变过程,也是观察互联网社区文化变迁的一个独特视角。
从 " 接 " 好运到什么都 " 接 "
好事发生,先来 " 接 "。
在 B 站所陈列的对 " 接 " 的使用场景中,考试上岸、入职升职、表白成功、欧气爆棚,甚至是看到美好故事时,用户都会纷纷发出 " 接 " 字弹幕。不难发现,这里 " 接 " 的都是他人身上发生的好事,是相对具体的事情。
(图源:bilibili)
如果从中提取出某种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或许在 " 单纯指望天上掉馅饼 " 之外,也可以有相对积极的解读。
比如有微博博主提到," 选择是由人的,而‘接’是由天不由我,只是我有足够的配得感 …… 它是一种姿态强调,我知道幸福具体指什么,但你可不要忽悠我,说努力就能得到。如果幸福是摇号制,那我理应站在原地就得到它。"
这的确是非常当下的青年心态折射,是对上一辈 " 努力就会成功 " 叙事的祛魅,这一代人不再轻易相信显见的 "PUA"。反而对意外成功有着很强的配得感,不让自己平白内耗。
但延展到其他社区中,有时 " 接 ",则不一定是接某个具体的对象,这种配得感强的心态会往 " 玄学 " 的方向偏移。比如在短视频平台评论区里,有时会出现与视频毫无关系的 " 接 "。只要放一张财神爷的图片,或者评论诸如 " 财富接不接?"" 健康接不接?" 等句子,有时就会有大量用户跟风回复评论," 接 "。
并非跟风者众就代表所有用户都喜欢这一行为。打开短视频平台搜索 " 接是什么梗?" 就会发现大量视频都在表达对这种 " 什么都接 " 的风气的不满。
不满的心情很容易理解。如果说基于某件具体而微的幸运之事而表达艳羡之情,那是人之常情,但只要冒出来财神爷就要 " 接 " 一下,只会让人感觉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 " 人机互动场 ",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小心通过了图灵测试的异类。
跟风评论之人的心理活动也不难理解。在中国,本来也还有相当广泛的迷信人群。据 2024 年的一篇论文显示,在随机抽取了 650 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之后,发现大学生迷信总分平均值是 2.4 分(满分 5 分),迷信心理中等的大学生最多,且城市大学生的迷信程度还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喜欢发 " 接 " 的用户并非对其诉诸过高期待,只是比起烧香拜佛、算命卜卦," 接 " 一定是成本最低的行为,只需要轻轻打字不消一秒便可以完成一次 " 赛博祈愿 "。而且,一旦好事当真降临,便容易与发送 " 接 " 的行为主观关联,成为发帖者与其他用户相互印证,由此形成了一轮又一轮心理暗示强循环的主观证据。
这个过程体现在 " 接男宝 " 现象上尤为明显。2022 年,毒眸曾撰文分析过小红书上 " 接男宝 " 频出的现象,意指有用户发帖表示自己诞下男婴,评论区旋即会出现一批 " 接男宝 " 的评论,希望自己也能怀上男孩。
据字母榜报道,2019 年抖音上就已经有了 " 接男宝 " 现象。一位妈妈在抖音上发布 " 接男宝 " 视频,声称自己生下的 6 斤男宝宝,就是在抖音上接的。随即引发评论处 1.7 万个准妈妈 " 跪求接男宝 "。
值得肯定的是,尽管如今还有不少 " 接男宝 " 的视频或帖子存在,但各个社区中已经多了不少反对、劝诫的声音。网络平台的发声终究还是现实观念的体现,很难指望在现实观念发生根本性扭转之前让网络发声平息,但有更多用户愿意主动站出来反对,终究是推动转变的一股力量。
当 " 抽象文化 " 变成 " 万物皆可抽象 "
再看小红书选择的 " 抽象 " 二字。
小红书官方发布了一则视频,如此解释站内的 " 抽象 ":" 抽象是离题万里但万事和为贵的大智慧;是驴唇对马嘴,真朋友才会给出的安慰;传播学家说这叫预期违背,网友摆摆手说,害,不过是已读乱回。"
在小红书的理解中," 抽象 " 侧重体现在用户之间的互动,是用户精神状态的一种写照。但 UGC 内容之外,今年在小红书上火热的讨论对象也不乏可被冠以 " 抽象 " 之名的。比如《门前宝地》刚刚上线时的向佐,彼时他还没有开始带货,其 " 抽象 " 往事在小红书被大量研究、品鉴。又如在小红书直播的李诞,经常会有姐妹投稿奇闻轶事,令人直呼 " 抽象 "。
不难发现,2024 年的 " 抽象 ",几乎可以成为所有具备反差感、令人感到迷惑的行为与事物的统称。这与 " 抽象 " 作为一种亚文化诞生时的语境发生了极大偏离。
毒眸曾撰文仔细梳理 " 抽象文化 " 发展源流。其最早诞生于斗鱼的 6324 直播间,一个叫 " 抽象工作室 " 的游戏主播团体。当中最知名的主播莫过于孙笑川,一段对观众连爆 5 分钟粗口的视频成为了 " 抽象圣经 ",其本人也一度被称作 " 抽象教父 "。
本身是圈层文化,但随着圈层中的受众不断在外部事件中刷屏,孙笑川的大名得以路人皆知。加上在 B 站等平台的鬼畜二创视频,让抽象文化更具生命力。
而当 " 搞抽象 " 成为一个可靠的流量标签,一个又一个 " 闪耀 " 的名字陆续加入抽象大军——带篮子、药水哥、giao 哥、" 东北往事 " 中的刀哥虎弟 …… 这些人抱持着" 活儿要狠,言论要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信念,在屏幕前不断丰富大众对 " 抽象文化 " 的认知。
被冠以 " 抽象 " 之名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也发生了受众人群与赛道的细分。比如郭老师、三梦奇缘、完颜慧德等人,更偏向于 "gay icon" 的路线;而 B 站的鬼畜二创则仍以电棍、炫神、丁真、范小勤等人为主;" 牢大 " 与 " 坤坤 " 的梗,甚至在低龄青少年群体中更加流行。
但在圈层之外,越来越多公开的名人明星或主动或被动地加入到抽象行为的行列中去。除了前文所说的向佐,黄子韬、黄磊、大冰、听泉赏宝等名人,都曾被冠以 " 抽象 " 之名。
2024,几乎可以称之为 " 抽象新元年 "。
当它抽象重新理解成某种以 " 不严肃不正经 " 为核心要义的幽默精神时,抽象文化中缺乏人格尊重的暗面越来越少被提及,甚至被主流语境逐渐剔除在外。
这是热梗热词流通的必然路径。典型如 2021 年入选十大网络流行语的 "yyds",在最初阶段能成为口口相传的热梗是因为某因赌博下注而坐牢的游戏主播在赛事解说时极为沉浸,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但当一个梗具有较强的泛用性之后,往往不会被大众在意其源流,且逐渐剔除掉语义中的负面成分,成为大众层面时髦又新鲜的 " 社交货币 " 流行开来。
圈层文化共作一体
不论是 " 接 " 还是 " 抽象 ",其广泛使用并作为年度关键词出现,都体现出了在目前的互联网语境下,圈层文化逐渐互通、杂糅,让上网冲浪的人们逐渐享有一片共冲的海域。
观察 B 站的年度弹幕,2022 年的 " 优雅 " 来自当年大热动漫《间谍过家家》里角色的口头禅,2021 年的 " 破防了 " 原先是游戏术语,此时还有较为明显的圈层属性。而去年的 " 啊?" 与今年的 " 接 " 则并非来自圈层。
很难追溯到最早使用 " 接 " 的时间点,但与过去互联网转发锦鲤的热潮应有一脉相承之势。锦鲤转发热潮在 2018 年达到巅峰,然后逐渐偃旗息鼓,总体特征和 " 接 " 一样,是跨平台、跨人群流行的。
而 " 抽象 " 到如今同样如此,能让用户感到抽象的人和内容会在全平台流通,尤其是当 UGC 的内容创作中出现广泛的 " 抽象整活 " 取向时,它就更加没有圈层的壁垒。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 熬夜背梗也敌不过抽象天赋型选手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 " 抽象 " 需要的是灵光一现,而非复刻与总结。
在 AI 生成视频出现之后," 抽象 " 又迎来了焕发新生命力的机会。如今许多平台中都会出现,基于某张照片或某段视频,由 AI 向后自主延展,其中人物的行为逻辑与事件走向往往不合常理,从而凸显幽默,产生 " 抽象 " 效果。
但每当有博主拍出比 AI 更加逆天的剧情时,就会有 "AI 终究还是取代不了人类 " 的评论出现。毕竟,AI 是基于过去经验的推理,而人类如果执意 " 抽象 ",总可以比 AI 做得更加不合逻辑、不可理喻。
可以预见的是," 抽象 " 在未来很多年里都会是被高频提及的热词。它未必是某种用户精神状态的集中体现,但所涵盖的内容之广,注定其生命力极为旺盛。
早些年,人们无法定义抽象,这让抽象在向外传播时形成了理解门槛。到如今,人们也还是无法定义抽象,但正是因为这种无法定义,让它还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毒眸,作者:刘南豆,编辑:杨睿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