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头条网:亚洲一区2区三区4区5区-新时代新文艺,学者齐聚长沙探讨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
日前,“两个结合”与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研讨会在长沙举行。此次会议由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论坛》编辑部承办,旨在深入探讨“两个结合”与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时代命题,交流经验、凝聚共识,加快推动湖南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助力于文化强省建设出谋划策。
湖南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乐奕在致辞中指出,2023年,湖南省文联成立了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并与省内高校进行战略合作,致力于将其打造成为研究新时代文艺理论、思潮、现象和批评的学术高地。中心成立以来,刊发了一批有关新时代文艺研究的最新成果。
研讨会现场
来自《新华文摘》、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暨南大学、东北大学、湖南省社科院、《文艺报》《中国艺术报》《南方文坛》《当代作家评论》《新湘评论》等国内数十家高校、科研院所、报刊杂志的8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长沙,分别就大会主旨、“新时代文艺界落实党的文化领导权成效与经验研究”课题、新时代文艺报刊高质量发展,以及新时代文艺新思潮、新现象、新经验展开研讨与交流。
主旨发言聚焦文艺理论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张晶的发言题目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着重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美学精神所提出的“三个讲求”进行阐发,并以“三个讲求”为具体案例,重点探讨中华文化立场上“两个结合”的落地问题。
研讨会现场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列生从学术研究的学理性出发,指出当前理论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第一,他认为目前在研究中存在着关于意识形态性和学理性“不统一”的问题,因此要使研究中的意识形态叙事和学理性叙事保持高度一致,才有使“研究”出场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第二,他认为目前文艺理论与实践还没有完全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而更多地沦为一种“知识生产”,因此学者的知识良知最为可贵。
河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起林的发言题目为《高科技文明、新质生产力与劳动审美新格局的开创》,他认为,当前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新型劳动审美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因此,文学创作需要改变长期以来回望性乡愁式的审美关系,强化一种前瞻性和面对新现实、大问题的意愿和勇气,由此来建构艺术创作的新方向。
主旨发言下半场,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谭桂林以《新乡土写作与湖湘文化传统》为题,根据“两个结合”路径对新乡土写作的“思想资源”和“价值坚守”展开立足于湖湘文化传统的分析。对于寻找“思想资源”的问题,他认为应该整理、研究、再现民国时期知识分子所进行的乡土改革和乡村复兴的理论与实践,因为它们对湖南乡土小说的历史实践造成过重要影响。对于新乡土写作的“价值坚守”问题,他认为不仅要关注山乡发生的巨大变化,也更要关注乡土文化中“不变”的那些根基。此外,新时代的新乡土写作还需牢牢把握乡村文化的当下性,他认为这是检验乡土小说尤其是新乡土小说创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周新民在题为《古典资源转换与新时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新态势》的发言中,深度阐释了“第二个结合”应用于文学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潜台词:要在文学创作中实现对古典资源的一种转化。他从四个方面进行说明。第一,新时代文学作品要表现中国社会当下现实;第二,在文学实践中动态地展现传统文化;第三,实现文学与文化的雅俗融合;第四,关注当代先锋作家如何借鉴传统文化资源来精进创作。
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主任、教授贺仲明的题目是《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成为文学的精神资源》,他认为在研究中不仅不能对“两个结合”停留在概念上,也要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非常深入、细致的辨析和甄别,才能实现文学与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其一,要对传统文化深入细致甄别,汲取最具价值的内容;其二,要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感悟氛围;其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具体文学创作、文艺批评、理论研究的结合,延展、开掘其真正的生命力。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袁盛勇在发言中强调,在“两个结合”的维度中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百年文艺发展历程的科学经验,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新时期文学、新世纪文学,再到新时代文学,其中都或浓或淡地带有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传承和发扬。因此,他更加关注如何用具备开阔人文情怀和实践视野的“两个结合”思想呈现中国文学的审美和创新。
三大平行论坛呈现新时代文艺工作重要命题
此次研讨除大会主旨发言外,下午的议程主要由三个平行论坛组成。平行论坛一是组织专家学者召开了2024年中国文联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新时代文艺界落实党的文化领导权成效与经验研究”的开题报告。平行论坛二为新时代文艺报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平行论坛三是新时代文艺新思潮、新现象、新经验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湖南省新时代文艺研究中心课题组首先对课题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内容大纲、课题重点难点、课题分工等内容,分别进行介绍和说明。湖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主席、课题负责人夏义生,对课题内容的价值意义、研究路径与视野、湖南省文联与课题相关的实践经验等方面进行了补充。与会专家随后围绕课题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与热烈讨论。
《新华文摘》编审陈汉萍就《文艺期刊的困境与高质量发展之道》进行研讨,她提出目前文艺评议刊物存在着批评效率“三个失”的问题:一是批评越来越论文化,失去应有效果;二是标准“走失”;三是批评“失钙”。她同时也提出了两条突破路径,可以从文艺批评内容和批评问题着手对“三个失”问题进行破解。
辽宁大学教授、《当代作家评论》主编韩春燕提出AI时代人机合成的文章带给文学期刊新的难题,这对文学期刊来说,一方面需要寻找一些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学术话题领先于AI数据库,另一方面则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增强对人机合成文章的鉴别能力。
《南方文坛》杂志副主编曾攀提出“编辑就是批评”,他认为编辑就是接收、判断和选择的过程,以及修订和综合呈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渗透个体的意志。
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曹辉则认为在新时代背景下,报纸副刊作为传播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承担文化、引领思想、反映时代的重要职责。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语言文学研究》轮值主编李建周,主要围绕《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期刊栏目设置及其传播力”进行分享讨论。他提出通过栏目设置的“非对称优势”可以引发学界关注,从而收集更多高质量文章。
《中国文学研究》编辑谢淼分享了三条具体探索经验。第一,由学科教授或者副教授作为责编,有助于编教互动,助力于学科建设。第二,努力深化融通,推动学科的跨越和知识创新。第三,立足湖湘本土,设置湖南文学与湖湘文化栏目。这些探索使《中国文学研究》成为具有综合性质的,又兼顾文学专业性的刊物。
《散文诗》编辑卜寸丹认为文学与期刊具有多元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六个方面:其一,体现在这是一种文学战略;其二;体现在文学期刊与文学工作者多元相关;其三,体现在书写者的身份的多元性;其四,世界本身纷繁复杂的多元性;其五,作品的风格化也即多元性体现,决定着期刊发展走向;其六,传播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盛宴和文化范式。
该平行论坛由暨南大学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贺仲明先生、《文艺论坛》编辑部主任佘晔女士联合主持和评议。
研讨会现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新时代的浪潮也为文艺创作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与挑战,文艺新思潮、新现象不断地碰撞交融,吸引着我们去观察去分析,新经验也亟待总结梳理。研讨会设此分论坛,对新时代文艺新思潮、新现象、新经验进行研讨。
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教授罗如春对本雅明的“准物自身”概念加以阐释,导向本雅明艺术批评的理念探究,为理解本雅明艺术批评理念开拓了新视野,有助于深入剖析艺术的本质。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卓今提出数字人文时代,实际上改变了传统文学研究的资料获取方式和文本感受方式,也深度介入到了当代文学批评。由此,她认为数字人文对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研究产生了新的影响,有望开启全新的研究模式。
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导师晏杰雄认为要以专业评论推荐湖南长篇小说,同时加强开展对湖南长篇小说力作的研讨会,还要兼顾创办湖湘新时代小说论坛,从而多维推动湖南文学的高质量发展。
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导师周荣分享了新时代技术对文艺工作所提出的挑战,并提出文艺科学要能够被更广大的人群接受,而不是在小范围内去流通,因此,必须对今天的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广泛的认知,去改变现有某些话语的固化。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中山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阮波认为讲好中国故事里面还隐藏着一层新时代的语境,即民族国家与本土文明形象地对文学艺术想象方向的引领。
湖南省作家协会主任贺秋菊提出当下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关于人物的成长性书写不够,但成长性书写又最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精神,或者体现出一种文明现代化的过程,因此需要在创作中将人物形象塑造与中华文明以及中国现代化联系起来。
该平行论坛由湖南省文联文艺创作与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志辉主持,北京语言大学路文彬教授评议。
“‘两个结合’与繁荣发展新时代文艺”的论题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情关注和积极思考,为携手共创更为辽阔的人民文艺带来了光明前景,也为新湖湘文艺研究再攀高峰提供了精神之源。